日期:2025-07-29 09:44:14
纣王失败的原因之一与祭祀制度紧密相关,特别是当时盛行的人祭活动。在那个时代,祭祀被视为极为重要的国家仪式。纣王统治时期,殷商在对东夷的战争中遭遇了惨败,加之周边方国的势力扩张达到了极限,这导致殷商可供用作人祭的奴隶数量大幅减少。而人祭的减少,正是殷商国力衰退的一个重要体现。据考古发现,商代遗址中大约出土了1万4千多具人牲遗骸,其中有超过1万2千具是羌族人。这些羌人多由周族提供,然而在帝乙时期,商周关系恶化,殷商几乎失去了超过八成以上的人牲供应来源,严重影响了其祭祀活动的持续。
而对东夷作战失利则成为导致商朝衰弱的第二个主要原因。第三个因素则是武丁之后,商王收回了贵族们的祭祀权力,所有祭品必须上缴给商王本人,这使得贵族们极为不满。战事陷入僵持,王权与族权的矛盾愈加尖锐,加上贵族们对祭祀权的剥夺心生怨恨,以及祭祀活动的减少,最终促使殷商与西周之间隐藏已久的矛盾爆发,导致帝辛的失败。事实上,在帝乙时代,周族在三代领袖的带领下迅速崛起,到了武王灭商之时,周族已占据了晋南、洛阳盆地等大片商朝旧土,并赢得了众多方国的支持。周武王更是抓住了商朝内部纷争的时机(如比干被杀事件),果断发动灭商战争。虽然帝辛被视为暴君,但他并非昏庸无能,姬昌的反抗只是其中一个导火索。奴隶人祭的主要供应地在西周一带,周族有权力也有实力作战,自然有底气挑战商朝。
展开剩余70%回顾姜子牙所在的那个时代,那是一个没有纸张、没有书籍,甚至可能连“书生”这一社会身份都尚未形成的时期。书生的概念实际上是随着后来的科举制度才逐渐兴起的,而商朝时期根本不存在成体系的书籍,理论学习对普通百姓几乎无用,也无从谈起书生的存在。要让一个普通百姓认字更别说学习军事技能,当时根本没有正规的教育渠道,甚至连私塾这样的学习场所也不存在,贵族们更不会把排兵布阵的秘技教给平民。姜子牙堪称天才,他在没有老师、没有学习资料、周围人缺乏学习意识的情况下,凭借自身努力自学成才,最终成为当时最顶尖的军事和政治人才。
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度,尤其是异姓诸侯的封赏,不仅是一种权力的象征,更是一种肩负责任的任务,也是开疆拓土的战略手段。封姜尚为齐君,实际上就是让姜尚带领姜姓部族与东夷交战,谁能成功击败敌人,谁就能守住这块土地。而分封给周公长子伯禽的领地则是适合农耕的肥沃之地。分封鬻熊的目的,是让他带领部族与楚蛮作战,同时也赋予他控制汉阳铜山的权力。经历三监之乱后,周公对外姓诸侯的信任极其有限,毕竟他的两个兄弟曾联手武庚发动叛乱,何况其他异姓诸侯。
姜尚被分封时,成王还年幼,由周公代为执政,而周公正是武王指定的辅政大臣。经历三监之乱的周公对本姓诸侯都保持戒心,更别说是外姓的诸侯了。周族在推翻殷商前,实际上还是殷商的臣属,姜尚是否曾为殷商效力,并不影响姬姓和姜姓之间长期的联盟关系。若姜尚不是武王的重臣,武王怎会封邑于姜姓,更立姜尚的子嗣成王为继承人。此外,周朝建立后,姬、姜两姓之间频繁联姻,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两族之间的深厚联盟。
姜姓是姬周联盟中的重要伙伴,历代王后的身份多为姜姓贵族,吕氏家族就是姜姓的代表。中原诸侯大多属于姬姓和姜姓,尤其是负责监视宋国的一圈姬姓诸侯国。宋国为殷商后裔,世代从事商业活动,经济相对发达。且宋国周围全是姬姓诸侯国,显然是用来监视宋国的。吕家实际获得的齐国并非偏远贫瘠之地,而是盐铁业极为兴盛的经济中心。这体现了姜子牙的私心,他既避免了被猜忌,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。
此外,齐国由姜子牙的儿子尚父管理,而姜子牙本人一直活跃在权力的核心。周公的鲁国和姜尚的齐国,均为周公东征时灭掉的殷商属国。同时,东边还有召公所封的燕国,位于现今北京附近。由于距离遥远,燕国在春秋时期大多处于边缘状态。周朝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范围,将有实力的贵族封于边疆,是常见的政治策略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